核电站冷却泵飞轮放射性环境动平衡技术攻关实录—湖北星申动的自主创新之路

 2025-04-07 02:23:33

在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复杂系统中,冷却泵堪称"生命线"系统的心脏部件,作为冷却泵核心传动装置的飞轮组件,其动平衡精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核反应堆的运行安全,湖北星申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凭借自主创新的"放射性环境专用动平衡系统",成功破解了核级设备在极端工况下的动平衡难题,为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核电站冷却泵飞轮放射性环境动平衡技术攻关实录—湖北星申动的自主创新之路

核级动平衡技术的战略意义与技术壁垒

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,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已突破55台,在建机组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,根据国家原子能机构规划,到2035年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突破2亿千瓦,核电设备自主化率已从2010年的75%提升至现在的95%以上,但关键辅机系统的"卡脖子"问题依然存在。

飞轮作为核电站冷却泵的核心传动部件,其动平衡精度要求达到ISO1940标准G0.4级,相当于在直径1米的飞轮上,质量偏差不能超过0.1克,在放射性环境(辐射剂量率>100Gy/h)下,传统动平衡技术面临三大技术瓶颈:

  1. 材料耐受性:常规传感器在累计辐射剂量超过104Gy时会出现性能衰减
  2. 操作限制:人员进入放射性区域需严格剂量控制,单次作业时间<30分钟
  3. 环境干扰:强电磁场对测量系统精度影响达±20%

"这些技术壁垒导致我国核电站大修期间,飞轮动平衡作业平均耗时达72小时,远超国际先进水平。"星申动总工程师王立军博士指出,"特别是在华龙一号等三代机组中,飞轮质量超过5吨,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运维需求。"

星申动的技术突破路径

面对行业痛点,星申动组建了由12名博士领衔的专项攻关团队,历时5年投入研发经费2.3亿元,最终构建起完整的放射性环境动平衡技术体系:

  1. 耐辐射传感系统 采用钇稳定氧化锆陶瓷基复合材料,开发出耐受107Gy辐射剂量的专用传感器,通过纳米级Al2O3涂层工艺,将光电转换器件的辐射衰减率降低至0.05%/kGy,配套设计的自清洁机构,可有效应对放射性粉尘污染。

  2. 远程操控平台 集成六自由度机械臂与AR远程操作系统,操作人员可在控制室完成全部作业,系统配置双冗余伺服驱动,定位精度达到±0.01mm,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300%,开发的智能路径规划算法,使复杂曲面测量时间缩短至15分钟。

  3. 智能补偿算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补偿模型,可自动修正辐射场引起的测量误差,实验数据显示,在γ射线剂量率200Gy/h环境下,系统测量稳定性提升至99.7%,独创的"相位-幅值"双闭环控制系统,使动平衡精度突破G0.2级。

  4. 模块化防护系统 采用分级屏蔽设计:外层1cm钨合金抗辐射层(衰减系数>90%)、中间层硼聚乙烯中子吸收层、内层气冷散热系统,整套装置重量控制在800kg以内,支持快速拆装运输。

工程应用与验证数据

2023年,该系统在阳江核电站5号机组大修中完成首台套工程验证,面对飞轮直径2.4米、质量6.8吨的庞然大物,星申动团队创造了三项行业纪录:

  • 单次测量时间:18分钟(传统方法需4小时)
  • 动平衡精度:残余不平衡量3.2g·mm/kg(优于设计标准60%)
  • 人员受照剂量:0.12mSv(仅为限值的1/40)

"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模式。"现场负责人李工表示,"过去需要8人轮班作业3天的工作量,现在2人8小时即可完成,且振动值控制在1.2mm/s以下。"

技术延展与产业影响

星申动的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核电领域的特定问题,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:

  1. 材料领域:开发的耐辐射陶瓷材料已应用于航天器部件制造
  2. 智能制造:远程操控系统被移植到核废料处理机器人开发
  3. 标准建设:参与制定GB/T 42345-2023《核设施旋转机械动平衡技术要求》

在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中,该公司正在攻关高温气冷堆(750℃环境)和快堆(液态金属介质)等极端工况下的动平衡技术,其研发的磁悬浮非接触测量系统,已在实验堆取得初步成功。

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

随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R)的快速发展,对紧凑型动平衡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,星申动最新发布的微型化平衡机,重量仅120kg,却可承载3吨转子,特别适合海上浮动核电站等特殊场景。

"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全工况动平衡技术体系。"总经理张伟在2024中国核能年会上表示,"正在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——极端环境旋转机械实验室,将实现-200℃至1000℃温区、10-6Pa至100MPa压力范围的模拟测试能力。"

这场技术攻坚给装备制造业带来深刻启示: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攻关,必须构建"应用牵引-基础研究-工程转化"的完整创新链,星申动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、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,形成了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,这正是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。

从长江之滨到南海之畔,星申动人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,在核电装备自主化的征程上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,他们的实践证明: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,唯有坚持自主创新,才能在高端装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。